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3的文章

怎會越工作越痠痛,竟是工作帶來副作用

圖片
工作中有很多隱藏風險,你知道嗎?有些工作會對你的靈活力造成侵害,甚至長年下來造成職災,通常因為退化緩慢讓你無感,但當痛起來,可能影響到你的行動能力。邱元駿物理治療師提醒,提早注意保健之道,好好工作,好好保養,才是真正不二法門! 侵蝕生活靈活力的七大危險工作族群 1.維持長時間站立: 教師、收銀員、廚師、售貨員等工作者需要長時間站立,尤其是教師在工作期間需要長時間站立走動,對活動部位造成的壓力較大。此外,長時間站立也會讓生理機能下降,出現疲勞、僵硬等問題。邱元駿物理治療師建議,當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時,經常更換姿勢和進行短暫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,而穿著舒適有支撐力的鞋子、定期伸展肌肉、保持適當的體重、避免扭曲腳踝以及定期按摩都有助於日常保養。 2.長時間操作電腦: 辦公室職員或電腦工程師,長時間坐在電腦前操作鍵盤和滑鼠,手腕、手臂和肩膀會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,容易導致肩頸和手腕疲勞、僵硬和疼痛。長時間操作電腦者可以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鍵盤和滑鼠,調整座位和螢幕高度保持正確的坐姿,保護手腕和肩膀、頸部。對於朝九晚五的通勤上班族來說,保持正確的姿勢,進行伸展運動和按摩,以及適當休息都有助於手腕、手臂和肩膀更輕鬆舒適。 3.長時間重複動作: 這些場所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,大多數都是長時間的重複動作,例如:搬運重物、操作機器等,容易對身體產生負擔。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和重複動作會影響靈活度。職務若是工廠、製造業的工作人員,邱元駿物理治療師建議在工作中使用合適的工具,例如:使用手推車、搬運器材等工具搬運重物,以減輕身體的負擔。 4.過度且大量體力勞動: 農民、園丁、建築工人、裝修工人、清潔工人等需要長時間進行彎腰、蹲踞、爬梯等動作,這些姿勢長期下來容易出現疲勞、僵硬、疼痛等問題。針對體力勞動工作者而言,選擇適合的工具和保護裝備可以減少身體負荷,避免過度使用和損傷。此外,在執行工作前進行相關動作的演練,可以提高身體的靈敏性和柔韌性,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。 5.極高強度體能訓練: 跑步、籃球、棒球、滑板或舞蹈等運動員,除了都需要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和訓練,在運動過程中也常會有跳躍或突然轉向等動作,會對身體產生負擔,甚至導致損傷。所以在運動前進行全身熱身、保持正確的運動姿勢、使用合適的運動裝備,例如:使用有彈性的運動鞋和護具,都可以減少損傷風險。同時,務必於運動後適度的...

鈣質越多就越穩健?營養師五大步驟教會你!

圖片
鈣是人體所需要的重要營養素之一,尤其是對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很有關聯。若想補充足夠的鈣,市售補鈣的保健品種類繁多,讓人眼花撩亂。如何幫大家選擇合適的補鈣商品,就讓陳珮淳營養師教大家如何有效選擇! 你的一天鈣質攝取量是過多?還是缺乏? 營養師陳珮淳提到,鈣質是人體必需的巨量礦物質之一,不僅是維持骨骼和牙齒健康的重要成分,還參與以下人體多種生理功能: 1. 幫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 2. 有助於肌肉與心臟的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 3. 活化凝血酶元轉變為凝血酶,幫助血液凝固 4. 調控細胞的通透性 所以,每天攝取足量的鈣質是人體必須的基本日常。 根據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(第八版)」,不同年齡的每日鈣質攝取量如下: ● 0-6個月為300毫克 ● 7-12個月為400毫克 ● 1-3歲為500毫克 ● 4-6歲為600毫克 ● 7-9歲為800毫克 ● 10~12歲為1000毫克 ● 13~18歲則增加為1200毫克 ● 19歲以上為1000毫克 調查結果顯示,19至64歲國人每日的鈣攝取量都不足,19至44歲平均為505毫克、45至64歲平均為566毫克,也僅達到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左右。這意味著大多數人都需要增加鈣質的攝取。相對來說,攝取過多的鈣質也可能對人體帶來風險,因此衛生福利部制定每天2500毫克的鈣質上限攝取量,在補充鈣質時必須注意是否產生過多過少的問題。 而調查結果顯示,19至64歲國人每日的鈣攝取量都不足,19至44歲平均為505毫克、45至64歲平均為566毫克,也僅達到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左右。這意味著大多數人都需要增加鈣質的攝取。陳珮淳營養師指出,很多民眾因為擔心鈣攝取不足,而拼命補充相關營養品,結果反而導致鈣攝取過多,對身體造成負擔,也可能對健康帶來風險,因此衛生福利部訂定了每天2500毫克的鈣質攝取上限,民眾在補充鈣質時,必須留心攝取是否適量。 想補鈣,就從這邊開始攝取! 飲食: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,例如:奶製品、傳統豆腐、堅果、綠色蔬菜和魚類。 分次攝取:為了提高鈣質的吸收效果,建議分多次攝取鈣質,餐餐皆有含鈣的食物。 保健食品:保健食品是最即時可以攝取營養素來源方法。鈣質不足,可食用鈣片或卵殼鈣等保健品來補充鈣質。 想要健康就別再亂吃!你得...

晚年怕被年輕人討厭!認清事實,人生自己過

圖片
隨著人口老化的加速,退休人口越來越多,退休後的日常活動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。談起退休生活,有人心生恐懼,擔心退休金準備不足或收入中斷,更重要的是不知道如何安排周休七日的生活,感覺退休就是提早邁向終點,但果真如此嗎?  退休生活其實可以是一段豐富有趣的旅程,然而在這段旅程不再是以事業或兒女為重心,而是應該全心專注在自己身上。每個人都有機會規劃自己的第二甚至第三人生,才有機會享受屬自己的黃金歲月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,退休人士最合適的五大理想樂齡生活,以及這些生活對保持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為何。 最合適的五大理想樂齡生活,讓退休生活不無聊! 1. 健身運動: 運動是維持健康的重要方法,特別是在退休後的生活中,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,可以增強活動力。可以選擇參與社區健身課程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打高爾夫等,都是非常好的選擇。但記得在做運動時,要注意自身身體狀況,避免過度勞累。 2.旅遊探索: 旅行是探索世界和文化的一種方法,對退休人士來說也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活動。透過旅行可以體驗不同的文化和風景,減輕壓力,增進認知。旅行還可以讓人的心情更加輕鬆愉悅、充滿活力。選擇安全、舒適的旅遊目的地,結合自己喜好,可以使旅行加倍愉快。好比是,喜歡海灘的人可以選擇去海邊度假,喜歡歷史文化的人可以參觀博物館及沉浸古跡巡禮。 3.參與志願工作: 加入志願工作,也就是所謂的志工,是一種非常有意義和豐富的退休生活方式。退休人士可以藉由參與各類志工:如義工、教學導覽等,持續保有身心活力、增進社交關係,加深「活到老,也得學到老」並且對社會做出貢獻。這些經歷可以幫助他們減少與社會的脫節、增強生活的積極態度。參與志工還可以拓展社交圈,建立樂齡階段的新人際關係,使人感受自身價值的存在。 4.學習新技能: 學習新技能是一種挑戰和激勵自己的方式,可以讓人在退休後,依然保持熱忱及創造力。透過學習語言、烹飪、編織、繪畫等技能,或參加學術單位進修部(社區空中大學)成人教育課程。新技能的解鎖,可以有效幫助樂齡哥哥及姐姐們增強自信和成就感,讓他們更容易適應「退而不休」的節奏。總之,新技能是越多越好,不在精而在廣,藉由課程新技能的學習新事物,還能找到同好拓展人際關係,這樣才能讓周休七日的生活充滿樂趣和期待。 5.和家人朋友相處...

何謂MSM?醫:少了它,身體骨架無法順暢動

圖片
市面上越來越多可維護行動力的產品,其中很常見MSM成分:MSM到底是什麼?MSM是藥嗎?MSM為何能維護行動力?這些相關疑問,就需要專業的骨科陳鈺泓醫師來為大家解答了。 MSM是什麼? MSM是什麼?有些人會問:它是不是一種藥?骨科醫師陳鈺泓指出MSM的全名是Methylsulfonylmethane,中文稱為甲基硫醯基甲烷,是一種白色結晶性固體,無臭、味道微苦的有機硫化合物,存在於一些食物和人體之中。 所以,MSM實際上是一種營養素,而不是「藥」。由於MSM被歸類為一種營養補充劑或功能性食品成分,並被廣泛應用於保健食品中,來幫助維持活動力。 MSM的分子結構包含甲基基團和硫原子,這使得MSM成為一種有效的硫來源,對身體的許多生理功能都有益,因此,在醫療保健領域中,MSM被廣泛應用於保健產品中,尤其是維持活動順暢度的保健產品,對於維持行動力和靈活度有很大的幫助。 MSM的食物來源包括肉類、乳製品、海鮮、蔬菜和水果等。然而,MSM的含量並不高,而且可能會在烹調過程中流失。因此,若想攝取足夠的MSM,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保健食品來補充。 MSM有哪些幫助? 骨科醫師陳鈺泓表示許多研究指出,MSM對活動有助益,以下3點是MSM的幫助: 1.活動舒適度 MSM有助於我們在日常活動中感到更舒適,從中體驗身體的輕盈與靈活。讓我們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喜愛的活動中,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。 2.活動順暢度: MSM能協助我們活動時更順暢,讓彎腰、伸手或是踮腳尖等動作更靈活,也讓身體更具彈性,執行動作時更無阻礙。 3.活動保護力: MSM可以協助開啟防護機制,維持運動時的良好狀態,使日常活動更為輕鬆自如,讓我們更容易投入長時間的運動,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。 綜合以上內容:MSM讓靈活敏銳,動作更順暢,讓我們在日常活動中感到更舒適有活力! 哪些族群需要補充MSM? 骨科醫師陳鈺泓特別推薦以下3種族群使用: 1.銀髮族:隨著年齡的增長,活動力下降,運動風險增加,建議日常補充。 2.登山族:登山運動者容易長時間負重行走族群。 3.運動員:經常承受高強度的運動壓力族群。 陳鈺泓醫師提醒,對磺胺過敏者、孕婦、哺乳期婦女、兒童以及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的人群,於使用時須根據個人情況和醫師討論過後再看是否可以使用。...

雞蛋的卵殼膜,醫學上竟有增進健康的極高貢獻

圖片
卵殼膜胜肽?!是市面上相對較新的一種膠原蛋白補充劑,由於相關的資訊比較少,所以今天就由骨科醫師張曜任來為您解析卵殼膜胜肽是什麼? 卵殼膜胜肽是什麼? 骨科醫師張曜任說明:卵殼膜胜肽,可以拆分為「卵殼膜」和「胜肽」兩個部分來理解。  1. 卵殼膜:卵殼膜的主要成分為80~85%的蛋白質,蛋白質中的10%為I型、V型和X型膠原蛋白,其餘的70-75%是糖胺聚醣 (GAG)、蛋清蛋白(即運鐵蛋白、溶菌酶)和蛋殼基質蛋白。  2. 胜肽:胜肽是一種介於胺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小分子結構物質,有生物利用度高的優點,對人體而言較蛋白質和膠原蛋白好吸收與代謝,而且相對於蛋白質和膠原蛋白有著可溶於水及較耐酸、耐高溫的優點。 卵殼膜胜肽的形式是什麼? 卵殼膜胜肽是取自卵殼周圍薄層的蛋白質,經由蛋白質酶解技術,萃煉出小分子胜肽的精華成分,其中包含I型、V型和X型膠原蛋白胜肽及葡萄糖胺、軟骨素和透明質酸等屬於糖胺聚醣 (GAG)的小分子複合物。 卵殼膜胜肽的功效 1.提高活動力: 由於卵殼膜胜肽的成分和人體相似,因此可以透過補充卵殼膜胜肽,來增加活動力及靈活力。 有期刊論文指出,在補充一段時間的卵殼膜胜肽後,日常活動中的表現有所改善,並感覺更加靈活。因此,卵殼膜胜肽在保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幫助。 2.維持肌膚彈力: 卵殼膜胜肽富含膠原蛋白、彈性蛋白、透明質酸,可以通過多種營養成分的協同作用,來維持肌膚彈力。在科學期刊《Nutrients 》(營養素)的論文也指出,卵殼膜營養補充劑,對於肌膚維持青春美麗有一定幫助。 3.調整消化道菌叢: 卵殼膜胜肽的不可消化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相似,能為消化道細菌提供養份。同時,它還能為依賴氨基酸代謝的細菌提供能量。 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(科學報告)的論文指出,卵殼膜細粉可增加消化道不同菌相及減少腸桿菌科(Enterobacteriaceae) 和大腸桿菌(E. coli)等致病菌的數量,所以可以維持消化道機能。 卵殼膜胜肽吃多有副作用嗎? 卵殼膜胜肽被認為是安全的營養補充劑,按照建議劑量使用幾乎不會出現副作用,只有極少數消化道不佳或對蛋白質過敏的人,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。 照顧行動力,為什麼要選卵殼膜胜肽? 卵殼膜胜肽的...

35+歲就定位,「膝」利人生每走一步都珍貴!

圖片
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族群,他們都有關節不靈活、變形、無法久站或走路走不遠等症狀。據衛福部統計指出,台灣地區的退化性關節炎好發率為15%,也就是約有350萬民眾有膝關節退化問題。 而膝蓋是全身承重最大的關節,在35歲左右就會開始出現老化現象,所以為了避免退化性關節炎,就要趁年輕時及早保養,預約「膝力人生」!以下就針對民眾在保養膝關節上的幾項迷思來進行破解! 膝關節保養迷思 1. 膝蓋若曾經受傷,為了避免軟骨磨損要減少走動? 許多人因為膝蓋曾經受傷過,怕運動會使軟骨磨損更為嚴重的迷思。但實際上,只要避免籃球、足球、跳繩等會讓膝蓋過度彎曲、負擔過大或會造成膝關節運動傷害的激烈運動,就不需擔心軟骨磨損問題。相對若能正確進行強化膝蓋周邊肌肉的運動,例如:適度的起立、蹲下或抬腿,都可以適當刺激關節腔,分泌滑液保護關節,並促進膝關節靈活度、增強承重力和穩定度,對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非常有幫助。 對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,適度的運動,例如:慢走、重訓、游泳(避免蛙式)更能有益緩解關節疼痛,增進關節功能。美國老人醫學會建議,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,適量進行有氧訓練、重量訓練及伸展運動,可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度及靈活性。但要特別注意的是,若膝關節發生急性發炎狀況,則要暫時停止運動,待發炎問題解決後再進行運動。 2. 膝蓋受傷但沒有疼痛感 不用馬上處理? 許多人膝蓋受傷後,因為沒有疼痛感而疏於治療。實際上,膝關節主要由骨頭、關節面軟骨、半月板、韌帶和肌腱所組成,受傷沒有疼痛感,不代表沒有問題。例如:輕微的軟骨缺損,只會在軟骨表面有屑屑,並不會覺得疼痛,但是,若放任受傷缺損不修補的話,缺損處就會越來越嚴重,往往都到了傷處嚴重受損時,才感到疼痛,這時再就醫通常都為時已晚。  所以,只要膝蓋受傷,無論有沒有疼痛感或出現發炎反應都不可輕忽,需盡速就醫診治、確認傷勢。若是能把握治療黃金期、及早診治,就能有效根治,避免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的後遺症。 3.為促進膝蓋血液循環 膝蓋按摩越用力效果越好? 按摩有促進血液循環和舒緩痠痛的益處。然而,許多民眾都有著按摩手法越用力越痛,效果越好的迷思。但事實上,按壓過度反而誘發關節炎的例子屢見不鮮。所以,若是按摩無法舒緩疼痛,很可能是按壓處受傷,應尋求骨科或復健科醫師協助,找出問題點,而不是一昧地加重按...

夢想不要「跪著」爬完!顧好關節好人生就不遠

圖片
膝蓋關節有覺得卡卡的、甚至發出喀喀的聲響嗎?這些都是膝蓋受傷的警訊!而造成膝蓋關節疼痛的因素,除了年紀、體重外,日常中的「姿勢不良」更佔了主要原因,今天就來聊聊6種最傷膝蓋的動作,提醒民眾在平常生活中就要多注意保養。 6種最傷膝蓋的動作 1:蹲 當人體動作為蹲的姿勢時,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的狀況,而當膝蓋彎曲角度為60~90度時,髕股關節壓力達到最大,再加上全身重量同時落在膝蓋上,膝關節會承受8倍體重壓力,若頻繁或長時間做蹲的動作,可能會造成膝關節內的關節軟骨、半月板、前後十字韌帶、內外側副韌帶和肌腱的磨損或退化。建議護膝方法 :避免頻繁或長時間做 蹲的動作。 2:跪 有跪坐文化的日本是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最高的國家!在做跪的動作時,膝蓋過度彎曲的角度由140度的正常範圍擴大到160度,上半身的壓力都集中在彎曲的膝關節上,跪和蹲一樣讓膝蓋承受8倍的體重壓力,而且跪的動作是讓膝蓋前端直接接觸地面,附近的軟骨及組織會負擔更大,如果膝蓋曾經受傷或是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,採跪姿時會更加感到疼痛。建議護膝方法 : 減少跪姿。 3:坐矮板凳 坐矮板凳時膝關節會高於腰部,兩腿彎曲時間過長,膝關節呈現過度屈曲的狀態就會使膝蓋受傷。而且坐矮板凳要起立或坐下時,需要耗費比較大的力氣,髖關節和膝關節相對來說會承受較大的重量,容易對膝蓋軟骨及韌帶造成磨損。建議護膝方法 : 椅子的高度要符合身高, 坐姿採脊椎與大腿角度呈90度,大腿與小腿角度均呈90度,最能符合人體力學。 4:蹲姿如廁 蹲姿如廁的動作,會使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的狀態,此時膝蓋的髕骨會往股骨的方向壓,若是越往下蹲,承受的壓力越大,就會造成一些膝關節的問題。例如:經常蹲姿如廁,重複的不良姿勢,讓壓力超過髕骨肌腱的負荷時,可能會引起髕骨肌腱炎,患者可能會有站不起來膝蓋痠痛和僵硬等症狀。所以,建議護膝方法 :蹲姿如廁的動作不要過久,老年人或膝蓋如有問題的人,請盡量選用坐式馬桶。 5:長時間盤腿 長時間盤腿,會讓膝蓋過度彎曲,同時膝關節內外側的受力不均衡,而且關節經過長時間受到壓迫和過度擠壓,也容易出現磨損及疼痛的問題。此外,血管受到壓迫,使下肢循環變差以外,也可能讓膝蓋軟骨或關節液分泌減少,增加膝關節發炎的風險。 6:翹二郎腿 翹二郎腿是為...